2015级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6-02-23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1099

   一、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培养本学科相关领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掌握化学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应用化学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深入了解应用化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具有从事应用化学教学、科研和相关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四) 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
  (一) 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三年,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二) 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组成;总学分不少于 30 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必修课进行考试,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记分(但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由导师根据研究生提交的相关表格、材料并结合实际表现进行考核并按等级制记分);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记分。
  (三)补修课程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情况对照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2-3门本科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但不能替代以上各项规定的学分。
  (四)实践环节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
  除以上课程学习外,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
  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的次数不少于30次;科研实践工作量累计为40学时以上,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科研实践。实践环节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为培养过程必要环节,但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须在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中,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累计1次以上。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工业催化
  2.分子筛合成与应用
  3.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 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6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学分。
  (二)课程设置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注*:“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五、科研成果要求
  (一)基本要求: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排名不含导师)在专业学术刊物公开发表或录用1篇论文,或排名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2篇(排名不含导师),第一完成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
  (二)或有以下科研成果之一:
省部级论文成果、科研课题奖和学术竞赛的证书持有人。
参与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书中显见姓名,参与章节撰写不少于2万字)。
以第一作者身份收录在国际性或国家级学会年会上的学术会议论文。
已获专利申请号的完成人(排名为除导师或有关指导教师之外列前三位,即除导师之外排名第一的专利至少1项,排名第二的专利至少2项,排名第三的专利至少3项)。
   六、中期考核
  (一)中期考核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及相关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参加化学系或学科组组织的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各类课程、科研实践、科研训练和参加学术讲座的完成情况、文献阅读能力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
  开题报告论证工作重在对论文选题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拟解决问题的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制订补救措施。
  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各门课程,考试和考查合格,并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继续学位论文工作。
  (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在研究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由研究生院和化学系组织对拟毕业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包括中期考核复核、学术活动审核和科研成果审核。
   七、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依据之一。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各门课程,考试和考查合格,并通过中期考核后,应撰写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学位论文要保证足够一年的工作时间。
  (一)论文选题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应属于本学科专业有关研究方向中的重要课题,对学科发展和产品开发应用有一定意义。
  (二)论文要求
  论文的文献综述应全面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并能明确提出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工作部分应有一年以上的实验室工作量,有一定的创造性结果,至少有可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篇以上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
  实验工作部分应做到实验数据真实、完整、可靠,并全部保留实验原始记录与相关测试谱图。
  (三)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要做到分析严谨、表达清楚、行文流畅。
  (四)论文评阅和答辩
  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系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可正式提出答辩申请。
  在举行答辩会前,论文必须通过两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须指出选题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严谨、观点有无新意、论证是否充分、方法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准确,以及是否具有现实价值。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三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且最多只能有一位专家同时为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成员。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  Robert A  A & Robert J.Silbeg. Physical Chemistry.1997.
 2.  Paul C. Hiemenz. Principles of 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stry.1986.
 3.  Philip H.Rieger .Electrochemistry.1994.
 4.  Robert E. Wyatt &J ohn Z.H Zhang. Dynamics of Molecules and Chemical Reactions.1996.
 5.  V.H.Smith, H.F.Schaefer & K. Morokuma. Applied Quantum Chemistry.1986.
 6.  C.Ulicky&T.J.Kemp.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Physical Chemistry.1992.
 7.  V.Balzani&L.Decola.Supra Molecular Chemistry.1992.
    8.  L.A.Gribov&W.J. Orvileehomas. Theory and Methods of Calculation of Molecular Spectra.1988.
 9.  Fowler&Relph. Statistical Thermoetodynamics,1956.
   10. P.W.Selwood. Magn Chemistry,1956.
   11. I. Chorkendorff&J.W. Niemantsverdriet.Concepts of Modern Catalysis and Kinetics.wiley,2003.
   12. Jens Hagen. Industrial Catalysis.wiley,2006.
   13. Sheldon R.A, Isabel Arends&Ulf Hanefeld.Green Chemistry and Catalysis.wiley,2007.
   14. Cejka.J, Avelino C&Stacey. ZonesZeolites and Catalysis:Synthesis,Reactions and  Applications.Wiley,2010.
   15. 甄开吉.催化作用原理 (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5.
   16. 王尚弟,孙俊全.催化剂工程导论.200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