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樊春海 教授: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界面组装、调控和生物医学应用

发布日期:2015-09-18发布者:李艳艳浏览次数:71

报告题目: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界面组装、调控和生物医学应用

报告人:樊春海 教授

报告时间:2015年9月22日(星期二)上午10:30

报告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实验楼D楼207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樊春海在南京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学士(1996年)和博士(2000年)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有机固体研究所和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Alan J. Heeger(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 2004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物理生物学研究室和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生物成像中心主任。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首席科学家。兼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ACS Sensor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Electroanalysis, Particle等杂志编委,Advanced Materials客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器、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和生物光子学。已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引用14000余次。 主要获得荣誉包括: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ISE fellow)全球高引用研究者(High Cited Researchers 2014, Thomson Reuters)、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报告内容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方便地获得多个维度、各种材质、兼具各种优异光学、电学、磁学和力学性质的纳米材料。生物分子则是另一个“纳米材料”的宝库,它们的大小大多处于纳米尺度,且自然进化赋予了生物分子卓越的识别能力。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结合为生物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可能。我们致力于探索生物分子(如DNA和蛋白质)本身的自组装过程、生物分子与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和调控,以发展新一代生物检测策略,设计新的生物检测平台,发展可用于分子诊断、环境检测和生物安全防御发展的新一代,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廉价、快速、便携的集成化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