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学科评估规划建设专项工作专家咨询会在中北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受邀参加会议的专家有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涂永强院士、樊春海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勇院士,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院士,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贺鹤勇教授以及校长钱旭红院士与何鸣元院士。副校长李志斌、发展规划部部长杨蓉及马爱民老师与会指导。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鲜跃仲主持。
会议现场
党委书记鲜跃仲主持会议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鸣元院士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一流”化学学科建设目标,通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在方向凝练、团队建设及学科排名等方面卓有成效。在学校大力推动的评规建工作中,学院全员行动,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估以及学院的整体评估,总结了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摸清了学科发展存在的短板,为做好新一轮学科规划及更好推动新一轮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扬长补短,进一步做好学科的评规建工作。
学术委员会主任何鸣元院士致辞
院长田阳从“师资队伍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院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态势。在“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学院逐渐凝练并形成了“绿色碳科学”、“脑多尺度测量与诊疗”与“超分子自组装”三大特色方向。田阳强调,学院要以学科评规建专项工作为契机,以评促规,以评促建,做强优势,补齐短板,争取早日把化学学科建设成为ESI千分之一学科,进入A类学科行列。学院的学科建设应与学校的“生态+”、“健康+”、“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立足化学学科发展并为我校材料、生命、医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院长田阳介绍化学学科建设整体情况
党委书记鲜跃仲以“引育并举,集聚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为题介绍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鲜跃仲谈到,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学院着重从“登高望远,建好引才机制”、“营造氛围,促进脱颖而出”、“引育结合,鼓励潜心研究”、“同频共振,用好学校政策”、“顶‘天’立‘地’,做好管理服务”以及“凝心聚力,发挥党建引领”六个方面着手,引育并举,不断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队伍和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进步明显,有力地推动了化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为早日把化学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鲜跃仲介绍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副院长王媛媛以“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人才”为题详细汇报了化学院本科生培养现状和取得的成效。王媛媛讲到,学院始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在“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发展个性”的指导思想下,不断深化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坚持“高水平师资-高水平课程体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思路,强化实践教学,研教结合;通过高水平师资指导、“学业辅导员”配置、“本科生蹲组科研训练”、科教结合与校企结合协同育人等举措,打破了不同创新体系间的壁垒,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培养成效显著,年均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约40篇(项),在国家及省部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斩获一等奖和金奖。
副院长王媛媛汇报本科生培养情况
绿色碳科学、脑多尺度测量与诊疗及超分子自组装是学院凝练、形成的三大特色研究方向。围绕绿色碳科学,何鸣元院士、韩布兴院士和周剑教授分别进行了介绍。何鸣元院士以“绿色生态导向能源化工发展科学基础—绿色碳科学”为题,从碳文明与碳毁灭、绿色生态导向的新能源化工体系建设以及发展绿色能源和化学品导向的碳科学研究等方面对绿色碳科学进行了阐述。何院士指出,碳元素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碳科学,优化含碳物质的能源利用,构建绿色生态复合能源化工体系,大力倡导发展绿色能源和化学品导向的碳科学研究。何院士强调,当前我国化学化工领域创新性不强,要以绿色碳科学为导向,推动能源化工领域的发展革新。
何鸣元院士报告
韩布兴院士以“绿色碳科学—非均相催化反应与绿色技术”为题进行了报告。韩院士指出,碳资源的高效、清洁及循环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的绿色碳科学研究围绕“绿色合成方法与原子经济反应”、“绿色催化体系与化工技术”、“绿色功能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以及“可再生碳资源转化利用”等四个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院士强调,未来我们要继续以绿色碳科学为研究重点,发挥优势,在系统性、原创性研究成果上取得新进步。
韩布兴院士线上报告
周剑教授以“绿色碳科学—均相催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为题进行了工作汇报。周剑认为化学键的选择性活化、断裂与可控性重组是绿色碳科学均相催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学院相关研究人员近年来在新催化剂、新试剂和新反应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在甾体药物绿色合成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将以手性季碳及含季碳复杂环系高效构建作为主攻方向,发展原创性的合成方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与医药和农药行业的协同创新。
周剑教授汇报工作
围绕脑多尺度测量与诊疗,田阳教授从脑神经的化学连接组学入手,介绍了多尺度脑化学测量在实时准确获得神经活动信息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高时空分辨测量仪器研发和高灵敏分子探针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围绕脑多尺度测量与诊疗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将进一步与学校“健康+”、“智能+”深度融合以产出更多原创新的成果。
田阳教授汇报工作
杨海波教授代表超分子自组装团队介绍了建设情况。杨海波认为复杂体系的精准自组装是自组装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目前,团队在复杂体系可控自组装领域已经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今后,团队将聚焦复杂体系的精准自组装并致力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团队在国际超分子化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杨海波教授汇报工作
在咨询环节,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学院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涂永强院士肯定了学院学科建设成果并建议要紧扣学科评估指标开展工作,尤其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工作的梳理与提炼。
涂永强院士点评
唐勇院士认为学科凝练的三大研究方向特色明显,绿色碳科学的理念已得到国际认可。唐院士指出学院的学科建设应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主动对标上海科创中心及国家实验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寻找学科发展的新动力。
唐勇院士点评
樊春海院士认为学院学科建设的多项指标表现出色,凝练的特色研究方向很好地将国家需求与前沿科学结合起来,带动了传统化学学科的发展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学院的合作,共促发展。
樊春海院士点评
贺鹤勇教授和韩布兴院士也肯定了学院近年来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贺老师特别指出,在“以本为本”的背景下,学院要更加关注本科人才培养。韩布兴院士建议学院应进一步在重大科研成果、国家级奖项等方面加大培育建设。
贺鹤勇教授点评
韩布兴院士点评
校长钱旭红院士在肯定学院学科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求学院要立足国家与学校层面,站在未来化学学科发展的高度,着眼十年之后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做好学科的评估规划建设工作。钱校长指出,化学作为中心科学之一,要积极应对国际新形势与新变化,努力成为原创性成果的策源地,发挥好辐射渗透作用,加快与学校其他学科的融合。钱校长特别强调,化学学科的发展一定要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着眼新方法新原理的建立、新技术的突破,在关键领域解决关键问题要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钱旭红院士点评
副校长李志斌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对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李校长指出,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规划即将启动之际及“双一流”建设第一周期即将结束、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开始的关键节点,学校把学科的评规建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落实,希望学院要在教师自我评估、学院整体评估的基础上,深入梳理总结成绩,摸清短板弱项,为做好新一轮学科规划与建设夯实基础。李校长要求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必须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针对短板弱项发力,在重大成果、重要奖项等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副校长李志斌总结讲话
图:符哲琦
文:冯琪、鲜跃仲
审核:鲜跃仲、王婷婷
编辑:曹美萍